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回應『噴射年代---鉑鎂鑼のブログ 』之“九十年前的臺灣總督府新廳舍 ”


這幾年有機會二度參與總統府之修復設計工作,因此有些資料可補充供各位先進參考。

建築設計過程
總督府廳舍之興建,共舉辦兩次公開競圖的設計比賽。西元一九0六年(明治三十九年)舉辦第一次競圖比賽,評審委員團由總督府土木局聘請日本的辰野金吾、中村遠太郎、塚本靖、伊東忠太、妻木賴黃及總督府營繕課課長長野村一郎來擔任。西元一九0七年(明治四十年)時舉辦第二次競圖比賽,並加請鐵道部金井技師參加鋼骨結構之評審,限定參賽者資格為日本帝國領土內的建築家。

在第一次公開競圖時僅要求提供平面圖及立面圖,應徵的作品計有五十多件。經過評審淘汰晉入初選者共有七名,依序為:鈴木吉兵街、長野宇平治、井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大郎、福井房一,每位各得獎金壹仟元。西元一九一0年(明治四十三年),從入選七件作品中進行複選,然而複選條件比較嚴格,還需附加部分施工詳圖和造價預算表二項,複選作品中選者為長野宇平治的傑作。該案之設計塵埃落定後,由森山松之助送往日本國首都東京修改,於西元一九一二年(明治四十五年)六月一日正式開工,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監督建造,工匠均由日本請來。總督府廳舍原預定工程費為日幣壹佰伍拾萬圓,但森山松之助建議此棟建築物應建設為容納一千人使用的辦公室為原則,所以工程預算費似嫌不足,故增加工程預算費為日幣貳佰萬圓。









西元一九一五年(大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結構體完成,舉行上樑儀式;(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三月工程全部完成,由於施工期間曾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正三年),物價略有提升,因此總工程費實際增加為日幣貳佰捌拾萬圓。 總督府高度與底部長度的比例是1:2,與埃及金字塔的比例相同,為一穩重之比例

建築特色
總督府整棟建築物的主體平面呈「日」字形,為五層樓建築物,正面面寬約一百二十公尺、側邊面寬約六十公尺,立面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之建築語彙,包括柱列、山牆、圓拱窗、牛眼窗、托架、羅馬柱、腹柱等;中央塔高約六十公尺達十一層高,關係比例呈現接近金字塔形;中央高塔及主體均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紅色面磚及灰泥搭配精緻簡潔雕飾,充分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但總督府落成後,一致評鑑認為大廳過大,樓梯佔了大部份的面積,以及東西雙面走廊面積浪費等問題。






















二次大戰總督府因美軍轟炸而受損情形


在整體造型上可說是日治時期受英格蘭磚造建築影響最深的建築,也是辰野金吾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此棟建築物佔有整個街廓,空間型態為一橫向,端部為略突出的日字型,圍成兩個中庭(註:現南庭為國徽圖案、北庭為國花梅花圖案)。原總督府內部設有腳踏車停車棚、另正大門左邊為驛馬站。原總督府正大門中央塔前有二個角樓建築設計為左右兩個半圓形屋頂,正大門停車廳之屋頂原設計為斜面屋頂;後因美軍軍機轟炸建築物受損,在重新修建後設計成為現今總統府之中央塔斜四垂形角樓,另停車廳之屋頂亦修改為平屋頂。
資料及照片來源:重耀建築師事務所

相關閱讀:噴射年代---鉑鎂鑼のブログ --“九十年前的臺灣總督府新廳舍之原文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Ming-Mei」女士生日快樂!--70壽宴影片節錄之01

唱生日快樂歌 & 切蛋糕祝壽

2008年1月16日 星期三

Happy Birthday!圓!

Happy Birthday!圓!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上海外灘觀光隧道 (2007年6月~12月標頭照片謎底揭曉)



















2002年因公出差上海,有機會到外灘一遊,上海外灘的景色早已舉世聞名,而外灘觀光隧則是近年來之新興景點。
『外灘觀光隧道』連接黃浦江兩側--浦西外灘陳毅廣場北側,與浦東東方明珠電視塔南側,為中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2000年底竣工。


















圓形隧道內徑6.67米,隧道全長646.7米,採用連續式軌道自動車廂運輸系統(4人座位單節車廂,雙軌),整個過江時間在2.5-5分鐘,每小時最大輸送量為5000人次。旅遊時段開放的景觀照明,不斷變幻各種光源,營造出別具風格的效果。結合聲音和鐳射光束,配合中英文旁白,通過時光隧道、漩渦區、穿梭區、岩漿噴射等八個場景,交織出五光十色的夢幻景觀。








『東方明珠塔』坐落於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塔高467.9米,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由三根直徑為9米的擎天立柱、太空艙、上球體、下球體、五個小球、塔座和廣場組成。上球體另有設在267米的旋轉餐廳(每小時轉一圈),提供中西式自助餐,讓人邊用餐邊欣賞上海的美景。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您看過72年前的報紙嗎?『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屆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報導















去年某天,前公司老板 李重耀建築師很興奮的拿份舊報紙給我看,說有我外公的名字在上面,仔細瞧瞧,真的有「李梅樹」大名於其上;乖乖!不得了!那是份昭和十年(1935,民國24年)11月24日的「臺灣新聞」報,是份72年前的報紙,還保持得十分完好,報導全島所「當選」及「官派」之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員公佈名單。外公「李梅樹」當選三峽庄協議會員。

當時全島之行政區劃分為五州二廳,下轄九市、三十八街、二百十七庄,與現今之行政區域不盡相同。72年後的今天,新制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即將開始,不禁讓人感受「民主之路」真是漫長且有待努力的。











為進一步了解台灣破天荒的選舉,摘錄一段「維基百科」網之敘述報導以供參考:
『第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指的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1935年11月22日舉行的第一次台灣殖民地選舉,也是台灣統治者舉辦的第一次民主選舉。是臺灣在臺灣日治時期所僅舉辦的2次直接民選之一。1935年4月臺灣總督府正式發佈地方制度改革相關法令,確立選舉制度。於同年11月22日舉行。該次選舉選出了一半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另一半由州知事派任)。
選前情勢
1920年9月,臺灣總督府施行新的地方自治制度,將地方行政區分為五州二廳(1926年增設澎湖廳)三市,下轄260街庄,州市設有州會與市會,街庄設有協議會,州市會議員與街庄協議會員,不過其中的市會議員與協議會員都是官方派任,完全沒有民意機關的功能,只能說是統治者象徵性的自治機關。日本官方考慮到同化政策尚未成功,而且在台台灣人數目高於日本人二十倍以上,開放選舉有損日本利益,沒有開放選舉的誠意。在此政治情勢之下,台灣民眾不斷有爭取地方選舉的聲音出現。其中又以
蔣渭水代表的台灣民眾黨林獻堂代表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推行最力。後台灣民眾黨被迫解散,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持續要求公民普選,地方議會改為議決機關、地方行政機關有自主權、財政權,並發動各種請願、演講。1934年自治聯盟以承認日本同化政策為前提,放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條件向政府讓步,而獲得總督府回應,並在隔年施行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這次選舉出的州市會議員擁有部分的議決權,但街庄協議會仍然只是諮詢機關。州市會議員與街庄協議會員任期皆為4年。
限制
雖然這次選舉號稱是台灣第一次民主選舉,可是仍有如下的限制:
議會員(民意代表)的總名額中只有一半開放選舉,另一半仍是官方派任。
除了規定選舉人必須年滿二十五歲和住滿六個月的規定以外,並限制只有男性和年繳稅金五圓以上的人才能投票。結果當時全台灣四百多萬的人口中,合格的選民只有兩萬八千人。由於這次選舉資格頗高,導致人口比例與有選舉權者比例不同,例如臺中市臺灣人與日本人比例為5:1,但有選舉權者日本人占2000多人;臺灣人占1800多人。而全台400萬臺灣民眾裡面,合乎資格公民者僅為28000人。
過程
這次選舉參選人的選舉活動,與後來的台灣選舉頗有類似之處。根據台北市會議員當選人
陳逸松的回憶,選前十幾天的公開活動,他接連在室內各地演講,總共講了三、四十場,在沒有麥克風的年代,嗓子都啞掉了。還有人幫忙編競選歌曲,發傳單,挨家挨戶拜訪,「不一而足,花招盡出」。
而當時的投票方式與今日則有很大的不同。在投票現場進行身份確認後,選民會拿到一張「投票用紙」,在上面親手寫下自己支持的人選。填寫名字時,寫的是漢字或是日文的平假名或片假名,只要可以辨識何人,有效票均從寬認定。即使有錯別字也沒有關係。選民在隔離的投票間中,用毛筆寫下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姓名後,出來投入投票箱,完成投票。投票時間至當日六點為止。不過事後開票的過程則是十分緩慢。有的地方是投票結束後立刻開票,也有的地方是到第二天才開始開票作業。
這次選舉投票率各地均高達九成以上。當選者台灣人與日本人都有,不過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為最大贏家。該聯盟成員
蔡式穀且成為台北市會議員的第一高票。
評價
不過值得稱道的是,這次選舉的選風和平,並沒有脫序的演出。根據當時任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常務理事
楊肇嘉的說法,這次選舉好人願意出頭,出馬競選,「候選人與其運動員(指助選員)絕無宴客或賄選的情況發生,選民投票是自由而秘密的。」官方也要求競選期間候選人與選民不能單獨接觸交談,投票日在投票所方圓兩百公尺之內,禁止任何競選活動。並在選前給文盲辦理講習,讓他們有能力從事選舉。整體說來,全台除了三十餘件的違規事件以外,選風基本上還算良好。楊肇嘉認為,這次「爭取到州、市的設置議決機關以及各級民意代表的半數民選」,可說是挫敗中的「落實感」,難怪「島民皆大歡喜」。
不過這次選舉只能選出一半的民意代表,另外一半仍然是由官方指派,加上嚴格的財產限制,有投票權的選民太少,連臺北市第一高票都只有1245票,距離真正的民主
普選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由於堅持在總督府容忍範圍之內爭取民主,也被當時的左派台灣人士譏為投降派。
選舉結果
本次選舉投票率高達95﹪。而在當選席次方面:市會議員日本人占51﹪,臺灣人49﹪;而在街庄協議會日本人僅占8﹪,臺灣人92﹪。由於
臺灣民眾黨已經解散,所以政治運動團體只剩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他們推出的候選人均為高學歷的社會精英,因此成績不錯。在台南市、嘉義市推出的候選人全數當選。
其他
翌年
11月12日舉行州議員選舉,並在1939年11月舉行第2屆選舉。』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網
報紙來源:李重耀建築師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Happy Birthday! 天聲禧語 !

Happy Birthday! 天聲禧語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Happy Birthday! 小樹の歌!

Happy Birthday! 小樹之歌(小樹の歌)